白癜风医院在线诊室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建议在阅读本文前阅读高考版考前3周复习材料
相关链接:高考考前3周知识点回顾(诗歌鉴赏)
六抓一懂,读透诗歌
一、抓标题
①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范例《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感情基调(戏赠)
《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金陵望汉江》
①交代了地点(金陵);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题材(即景抒怀诗)
《登裴秀才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水仙子·舟中》
①交代了地点(舟中);
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①点明了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题材(山水田园诗);
④暗示了基调(闲适愉悦)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
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二、抓作者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李清照—前期秀恩爱,中期思念丈夫,后期怀念丈夫,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不同。
王昌龄的《从*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
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三、抓注释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四、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五、抓典故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六、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①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词语: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七、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范例: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八、倒装结构: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范例: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九、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⑥名词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曹操的水*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
十、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歌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诗歌选择,八大设误点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错解词语意思: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错解诗句意思: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池上早秋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公元前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③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两句,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的祠庙如今很破,只回荡着一些风吹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感情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玉楼春[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词中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恨”的原因。(6分)
示秬秸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西塞山下作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而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而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情诗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2)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注],隔水青山似故乡。
新凉[宋]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莼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美感,后二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
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
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作铺垫。
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E.“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如需答案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