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平
朗读:周红英
栀子花开
林平
早上一上班,一个小伙子手捧一大束栀子花来到办公室,每人发一朵,给了我两朵。在接过栀子花的瞬间,一阵馥郁的栀子花香扑鼻而来,那香中还掺着清甜,浓得似乎化不开,无色的凝脂一般,直入肺腑,沁人心脾。
我打来一杯清水,把栀子花插在水杯里,置于办公桌上,电脑之前。凝视着白色的脂玉般的花朵,我的思绪悠悠起飞,穿过漫漫时空,回到了小时候老家清贫的院落,回到院中那座张满青苔的花池子前,花池子上静静绽开的洁白的栀子花……
我的老家在独山脚下,独山是在竹竿河东岸凸起的一座山,竹竿河发源于大别山区,向北流入淮河。我小的时候,老家只有三间土瓦房,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小院子,院子下首是一座两米见方的台子,用石块垒起来,里面置土,母亲在台子上栽上花树,主要是栀子花和菊花,那台子便叫花池子。
栀子花四季常青,是冬天院子中唯一的绿。风雪来临前,母亲就会找来塑料薄膜,把偌大的栀子花树包裹起来,以免凛冽的寒风和冰雪冻伤花树。次年春上,再把薄膜拆去,让花树在阳光下长出新绿。农历五月,花树上便开满一朵朵硕大的栀子花,开得随心,开得恣意,开得静谧,开得热烈,开得旁若无人,开得肆无忌惮,我仿佛能听见翠生生的花开的声音,日日夜夜,盈满我的小院。
母亲每天拂晓出工之前,都会习惯性地从花池子上摘一朵栀子花,精心地戴在乌黑的头发上。母亲不到三十岁,年轻健壮,朝气蓬勃,长长的头发总是梳成两根麻花似的大辫子,用红头绳扎起来,甩在身后。田里插秧,母亲在弯腰之间,那辫子常会滑落面前,垂于水中。母亲一甩头,辫子便飞到身后。秋收时节,母亲跟男人们一样挑草头,在窄窄的田埂上健步如飞,两条辫子便随着母亲的步伐,阳光下有节奏地起伏飘飞,头顶上的栀子花便也随之一起一伏,看上去很美。
那时,我只有七八岁。印象中,邻里乡亲都不富裕,女人们也常常是一身棉布衣裳,没有首饰,能在头上戴一朵鲜花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我家的栀子花树长势喜人,树枝高过我的个头,花朵的个儿也大,一朵花常常大过我的巴掌,生产队里常有女社员来家里讨花,母亲总是拣那开得最灿的大花朵采摘,临走时还不忘掐几朵花苞,让她们带回家插在水里养起来。
我也多次养过栀子花。在花树上掐一朵花苞,从门口塘里打来一洋瓷缸清水,把花苞插在水里,翌日清晨还没起床,阵阵浓郁的栀子花香就直钻肺腑。跑过去一看,洁白的花瓣已片片绽开,把洋瓷缸口遮掩得严严实实,不漏缝隙。院子里,花香更浓,酽酽的,稠稠的,水一样漫过来,越近花池子,这种感觉越明显,直是把五脏六腑都要浸透、包裹了。那是我闻到过的世上最清甜最浓郁的花香。
我在那种花香中慢慢成长。而后中学、大学、工作,走出了家乡,也走出了栀子花香。一晃过去了三十多年。时光在母亲光洁的脸上刻下道道沟壑,漂白了母亲乌黑的头发,家乡早已变了模样,那座花池子和栀子花也不见了踪影。我只能在记忆的深处倾听熟悉的栀子花开的声音。
前段时间去大别山中的一个小村庄采访,沿途偶见一丛丛野生的栀子花树,枝叶间绽开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儿,还有人家院子中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我就想起了独山脚下的老家,想起老家院中的花池子;今日再见热烈馥郁的栀子花,我竟想起了在老家清贫生活的六十多岁的母亲,想起母亲年轻时头顶上盛开的栀子花,随着母亲走路的步伐,在碧绿的田野上,一起一伏,一荡一漾……
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一日
延伸阅读:
朗读时间
高人高伟
朗读时间
回不去的故乡
鲁院电力班
周红英:童年与老房子
且行且吟
一树鸟鸣
岁月有痕
流浪歌手
岁月有痕
落日
岁月有痕
栀子花开
扶贫纪事
落雁湖人家
且行且吟
林平:山中听水
岁月有痕
栀子花开
回不去的故乡
槐花红旗渠
百年新诗十大典藏
值得收藏的新诗作品三十三首
值得收藏的新诗三十三首
乡下旧时光
一九九零年代后期,作者和母亲在一起
林平 男,一九六七年九月出生,河南省光山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出版散文集《菱角米,葵子仁》、诗集《月亮河》《我这样爱你》《幸福路上》。著有长篇小说《逃离北京》《伤城》《立地成塔》《红房子》。
朗诵者简介 周红英,女,陕西安康水电厂职工,鲁迅文学院电力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喜欢读书的安静,也喜欢舞蹈的投入、旅行的精彩。工作与文字结缘,感受过文字带来的的痛苦、煎熬,也享受到文字带来的欢乐、宁静。与文字相伴,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生活。
林平周红英
您若喜欢本期内容,可适当赞赏。